全国诚信单位AAA级示范企业
社保咨询:12333   北京客服:84284188
招聘求职 Recruitment
求职指南
实习、见习、毕业生尝试“曲线就业”
发表日期:2015-06-11 15:36 点击:

冲刺赛,还是接力跑———
  “有谁读过《杜拉拉升职记》?”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外服”)市场营销副总监徐忠对场下数百名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发问道,这是该机构对应届毕业生的又一场培训。
  一名文弱的女生举起了手,她随即被授意分享一下对于这部最近炙手可热的“职场圣经”的感悟。
  “找工作的时候,你需要找到这个行业中的龙头公司,此后,便是挑选一个强势的部门以及——一个强势的老板。”
  台下一阵笑声。
  “事实上,你所有的感悟,只存在于好的经济形势之下。”这显然不是徐忠希望获得的答案。
  相比而言,他认为《杜拉拉升职记》中那句“当主管想打瞌睡的时候,递上一个枕头”的经典语录,对时下的毕业生更具指导意义。他希望台下的“杜拉拉们”在择业与就业时可以充分调动起服务意识及主观能动性。
实习那扇门
  这是3月22日,发生在上海大学的一幕。
  这一天,大雨初晴,校园中零散地拉着几幅过期招聘会的条幅,空气中刚有了些乍暖还寒的味道——之前的上海经历了近些年来最漫长的一个冬季。往年的3月,上海大多数名校的毕业生都已经如意签约新工作。但是根据日前上海外服针对519名上海大学毕业生所作的最新调查,在经历了“海投”之后,96.92%的学生得到过笔试或是面试的机会,但是最终拿到录取通知的仅有不足三成。
  现实就如同徐忠给今年就业形势所下的定论——谨慎乐观。
  同样是3月22日这天,上海十余所大专院校的109名毕业生十分庆幸于通过培训,最终获得了进入企业宝贵的“实习”机会,他们将“实习”看成了曲线就业的路径。按照既定的步骤,他们走过“培训”、“实习”之后,还要完成向“见习”和“就业”的跳跃。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胶着之后,大学生就业,已经演化成了形式繁琐的接力跑。
  3月21日,上海南翔。“就业这个问题,不仅关乎生存,而且关乎人的尊严。”赵汉忠对《第一财经日报》坦言。
  赵汉忠是上海金地集团的老总,这家之前在诸多毕业生眼中印象仅限于“600383”的地产上市企业刚刚敲定了一项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计划——特批了分布于上海、杭州以及南京三个城市100个见习岗位,此外还有20到30个开放的岗位。
  在前几年,新岗位的数字一般止于“10”以内,而该公司人力方面的理念一向是“一人多岗”,而且对校园招聘一向谨慎。所以,今年的做法成为一个特例。
  “公司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见习岗位,但是这起码可以表明一个友善的态度。事实上,我也不能保证这个数字是不是每年可以递增。”老赵对本报记者说。于是,他们将这一计划列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之内,目前看来计划范围仅限于上海公司,后者为该集团去年业绩最为骄人的分公司。
  “于是,我们和更多的企业沟通,期望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上海外服总经理严裕民对本报记者表示。通过最近的努力,他们在培训、实习、见习以及就业四个环节中各提供了1000个位置。这其中,电通、百思买、菲亚特等157家外企释放出了475个实习岗位。
  根据该机构“在沪外企人才需求调查报告”,调查中近五成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生,但招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一半;42.86%的企业招聘人数为10到50人;7.14%企业的招聘人数在50人以上。而没有招收应届生计划的企业中,有八成表示是因为金融危机才造成了招聘计划暂时冻结。
  “但是,很多企业对于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严裕民对此十分庆幸。他之前将上海外资企业就业的岗位整体需求看成一个“橄榄球”形,全球业务发展良好与全球业务整体性萎缩的企业分置在橄榄球的两端,更多的企业则是橄榄球中间的部分。现在看来,处于中间部分的那些“大多数”都在以相对“开放”的态度提供更多的实习以及见习机会。
  “目前的情况,是将一些企业之前‘确定的不招聘’计划转化为‘不确定的招聘’,之后的理想状态,就是从实习计划开始,确定有需求。”徐忠对本报记者称。
就业的分解动作
  同济大学今年也感觉到了就业形势的压力。同济大学法政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汪洪涛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所执教的10名经济学研究生中,有1名至今还没有找到“东家”,而9名签约的研究生中有7名的工作刚刚才落定。根据汪洪涛的估计,这一形势到了明年只会更加恶化。
  接受上海外服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三成的学生投放了50份以上的简历,而最高的简历投放纪录多达600份。但是,七成的毕业生尽管投放了大量简历,最终却都“石沉大海”。
  在以往的数次就业培训中,徐忠最乐于做的市场调查,便是学生对于就业后的心理预期。在几个月之前,毕业生对于2000元以下的月薪可接受度极低。
  但是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形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针对月薪的调查则显示:虽然只有4.82%的毕业生对于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但是有33.72%的学生现实中还是可以接受这一薪酬水平,这迥异于几个月前的学生心理。
  同期上海外服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挑剔的雇主认为“社会实践经历”以及“知名企业实习经验”是排名第二、第三的考虑因素。而“缺乏工作经验”正是六成学生所担心的就业瓶颈。
  “大学教程与就业岗位之间依然存在壁垒,这一点亟待突破。”金地集团上海公司副总经理白玉臣对本报记者称。他认为,若是将培训、实践、助学以及就业四个环节统筹考虑,可能会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顺利过渡,就业成功率也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而类似建筑、设计等环节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联姻”,则是另外一个可行的思路。
  “当然,实习仅是第二步。假设经济形势不显示出好转的迹象,那就会拖延实习生真正入职的时间表。” 徐忠说。他认为“通过了今年艰苦就业形势的洗礼,对于今后大学生就业都是一个思路的转变,他们更加注重在找工作之前,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并更加珍惜工作机会。”
  “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很多机遇,它们也许会赤裸裸地在你面前卖弄风情,又或者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在某个角落等着你识别——抓住机会、识别机会,甚至,创造机会,首先是你的任务,然后才是组织的任务。”这也是“杜拉拉”的感悟。